6月12日晚,“苗侗村落文化进中南”活动在一场古朴、庄严的祭火仪式中拉开序幕,以最简单的天然之音、最简朴的无雕琢之舞、最原生态的本色表演方式,向中南师生展现了湘西南苗侗村落的民俗文化和风情艺术。
在一个小时的演出中,由70位当地苗侗农民和护林员组成的绥宁县黄桑苗侗村落文化表演队以歌舞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苗乡侗寨的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祭拜赐予五谷的神犬,不忘天地养育恩;冬闲的晚上,围炉夜唱,以歌定情;打糍粑、磨豆腐、纳鞋底、照泥鳅、打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哭嫁、迎亲、打洞房,嬉笑哭闹的民俗中,剪不断、道不尽的亲情与乡情。一幕幕场景,将古老苗侗村落的生存状态、传统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生动、平实,让人如临其境。
“村落的信息传承是最可靠、最原生、最真实、最活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就是这些古老村落中的原住民。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不在经典文献中,真正活着的、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实是在村落里。”致力于研究、抢救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南大学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彬彬正是湘西南苗侗村落文化的发现者。与精美的艺术表演相比,他认为这场演出的价值恰恰在于无加工、无雕琢的自然呈现与文化保存,让现代高校的文化人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一场零距离的对话。
而在极力促成此次“苗侗村落文化进中南”活动的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和校长张尧学看来,这次活动的文化意义远大于其学术意义。他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原生态的苗侗村落文化展示,中南学子能够用心倾听那些远古流传下来的遥远的声音、了解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从而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增强文化体验、文化敏感、文化关怀和文化智慧。在寻找文化根中,滋养民族魂,筑就中国梦,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爱与自信走向社会、回报祖国。高文兵书记在致辞中说:“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原生态的村落文化正在经受着巨大的转型的考验。一个人,他的根是自己的家乡、脚下的土地;一个人,他的文化是伴随着祖先一路走来的家乡文化。希望广大学子能在校园里,感知、了解、认识苗侗村落文化这朵来自祖国大花园里奇丽的小花;无论走到哪儿,也都能记着:我们背负的,是祖国的文明、祖国的期待和祖国的梦想。”
副省长李友志感慨:“村落文化进中南”的美丽布景把我带进了中国梦的梦境中。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梦,也包括中南大学人的梦,更包括绥宁人民的梦。绥宁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区,那里有淳朴的劳动人民。正因为有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才有这样美妙、漂亮、生气、科学、智慧的大学。他强调,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不能忘记我们的光荣和荣誉都是建立在质朴劳动人民辛勤哺养的基土之上。
这场质朴的演出吸引了年轻的学子的目光,在文学院女生邱莎的眼里,《苗乡美》所呈现的虽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三两个女子在缝补纳洗,边干活边闲聊;打猎的小伙从村中走过,英武、精神;抽着长烟斗的老大爷闲坐在亭子里,看眼前人来人往……然而,这样静谧、平淡,却洋溢着日常的美,不正是现在很多人都怀念、向往的田园生活吗?她觉得,在这样纯净的大自然中,浮躁的心也会沉静下来。与好奇苗族同胞的婚嫁习俗的年轻学子喜欢看热热闹闹的《哭嫁》三部曲不同,一位白发老教授看后评价了两个字:感动。他说:“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仔细听新娘和父母、姐妹之间哭嫁的话语。母亲叮嘱出嫁的女儿要孝敬公婆、友善持家;女儿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倾诉不舍之情;姐妹们劝慰新娘,不要担心家中父母,她们会代为尽孝。中国传统文化的孝、仁、礼、信、爱等等美德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折射出来,这才是最打动人的。这也是经历过后的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也希望还年轻的同学们能够发现这些动人的美、传承这些优秀文化。”
省政协副主席赖明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族语言与文化认知委员会前主席辛哈教授,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鄢福初,湖南省财政厅科教文处处长陈祥东,湖南省教育工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林芳,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梁向东等到场参加活动。张尧学、黄健柏、陈春阳、周科朝、朱学红、高山等在校校领导和中南师生观看了此次活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湖南卫视等多家媒体进行现场报道。
作者:王建湘 陈祯 唐静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