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水甜粽叶香,农耕之累世代尝,同心助民圆富梦,绿叶含情唱小康”,这是桑植县开展“同心项目”扶桑植康华粽叶富民产业的真实写照。
守着宝山过穷日子
桑植县是革命老区,贺龙元帅的故乡。该县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有近9万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较差。过去,当地农民靠种植玉米、马铃薯、红薯等维持生计,靠卖年猪、卖鸡蛋换钱购买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许多家庭的孩子因无钱上学而辍学回家,农民养猪、养鸡却很少吃肉、吃鸡蛋,长期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脱贫致富成了他们多年来的夙愿。
桑植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孕育了丰富的天然粽叶资源,粽叶面积达20多万亩。作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包装物,粽叶清香浓郁、世人亲睐,在日本、东南亚等地格外畅销。可多年来,在山区百姓眼里,粽叶与一般的树叶没什么两样,除了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采摘一点包粽子外,全然不知身边的资源已年复一年白白流失掉,守着宝山却过着穷日子。独具特色的粽叶资源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老区人民过着贫困的生活。
满山粽叶变成“金叶”
上世纪90年代,人们终于发现小小粽叶也能带来巨大财富。该县县委统战部历任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寻找和探索扶持之策。通过调研他们发现,粽叶资源丰富,采摘粽叶不需要任何投入,也不受年龄限制,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学童,皆可尽力而为,对于没有任何本钱的山区贫困农户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为此多次专门召开会议,认为粽叶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决定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开发粽叶,逐步将天然粽叶打造成边远山区的新兴富民产业。在统战部的引导下,在外务工返乡的彭澧康开始收购粽叶,彭澧康要收购粽叶引起了村民的注意,他们纷纷上山采摘。第一批粽叶的产出,虽然不是很顺利,但彭澧康夫妇获得了较大的收益。他们信心十足。于是,他们在县城里租了两个车间,将粽叶加工场搬到那儿,成立了康华粽叶有限公司,在乡下设立了十多个收购点。农户每天清晨“一条扁担两根绳子”上山,将采摘的粽叶挑下山就近卖给收购点,每人每天平均能挣上100元左右。每年七至九月的采摘旺季,最多时能挣200多元。村民们每户每户年收入达到了20000~35000元,养的猪和鸡不但自食有余,而且家家有存款,有新房,有彩电。粽叶产业不仅为山里人铺就了致富路,也为城里待业青年、下岗职工甚至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每年有近500名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康华公司找到了用武之地。
小粽叶做成大产业
昔日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野生粽叶成为湘鄂川黔数万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叶。为了让企业做大做强,该县县委统战部引导康华公司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协调市县财政、农发部门多次深入到康华公司和粽叶生产基地考察了解情况,寻找和探索扶持之策。几年来,各级部门按照扶大扶强的原则,在资金、政策、技术上予以重点倾斜,短短几年,累计为康华公司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00多万元,促进了康华公司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小小粽叶成了“香饽饽”,订货单纷沓而至,产品供不应求,甚至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粽叶的开发利用,还带动了运输、包装等行业的发展。粽叶脱水很快,采摘后必须及时加工处理,到了采摘季节,每天有大量的各种运输车辆奔跑在公司和各收购点之间,将粽叶连夜送往加工车间。粽叶加工后,需要大量的各种包装物包装外销,又带动了包装行业的发展。在各部门的扶持下,山里的小粽叶逐渐做成了大产业。
饮水思源帮民富
通过该县委统战部的扶持,康华公司在示范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到目前为止,康华公司已在天星山、五道水、河口、芭茅溪等5个乡镇建立了粽叶示范基地,建保鲜盐渍池120个,计2880立方米,建立固定收购点12个,设立流动收购点30多个,极大的方便了粽叶采摘户就地交售。公司在收购过程中,还积极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按保护价收购,先后向农民支付的粽叶收购资金6000多万元,引导2.3万户农户通过采摘、加工粽叶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让山区老百姓从粽叶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一家以开发、收购、加工、销售、出口粽叶的专营公司,始终把企业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公司党支部在就业岗位方面,向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倾斜,制定了残疾人每月补助15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新员工培训费、员工工龄工资、出勤奖工资、加班补助、超产奖、带薪假等各项制度。在农村,公司开展“公司 基地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发展模式,动全县2.3万农户7万农民,3000多残疾家庭采摘,加工粽叶走上发家致富之路,不少村庄成为粽叶专业村。
来源:三湘统战网
作者:葛选章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