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祥华:“千山”巍巍我为峰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redcloud 2021-05-26 10:01:54
时刻新闻
—分享—

创客语录:

创业路上,只有持续不断创新,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常青。

——刘祥华

湖南日报记者 刘勇

5月14日,刘祥华作为全省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巡回报告团成员,站在省委礼堂的演讲台上,与众人分享他创业的感受和经验。

他这样讲述创业之难:“我刚出来创业时,正好是我的本命年,36岁,满头黑发。17年后的今天,我也算成功了,但也快秃顶了。”

17年前,刘祥华创办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衡阳一个租来的破旧校办工厂起步,一路摸爬滚打,“千山药机”成功登上深圳创业板的大舞台。作为全国药机行业的“大佬”,现在的刘祥华,堪称“‘千山’巍巍我为峰”。  

逼出来的创业

1981年,刘祥华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中南制药机械厂当工人。由于懂技术、能吃苦,他进步很快,最终当上了销售科长。

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厂里效益越来越差,常常好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被逼无奈,刘祥华在1998年带领15个年轻工友,辞职下海,开始创业。

一共16个股东,原计划拿10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结果,东借西挪,还只凑了8万元。刘祥华在衡阳租下一个破旧的校办工厂,“千山药机”就算起步了。

刘祥华深知,自己原来所在的厂子经营不下去,缺乏过硬的技术产品是重要原因。他带领这支另起炉灶的新团队,绞尽脑汁搞研发。

不到一年时间,刘祥华和伙伴们研发出了当时还没有过的采用“超声波洗瓶技术”的玻璃瓶大输液自动生产线。

可那时候的“千山药机”,人家压根没听说过,制药厂根本不敢买这种新设备,怕上当受骗。

刘祥华只得带着团队全国各地跑,上门搞推销,但屡次碰壁。最终,在遥远的内蒙古,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县城里的小药厂,“冒险”买下了刘祥华的第一套新设备。

这种新技术生产线,生产速度快,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使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药厂效益迅速提升。“千山药机”的名气很快一传十、十传百,订单纷至沓来。

骂出来的创新

为谋求更大发展,2002年,“千山药机”从衡阳搬到长沙。

没想到,来长沙不久,刘祥华就遇到了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当时,医院给病人打点滴的大输液瓶盖都是“拉环盖”。一家医院的护士,在使用“千山药机”的大输液瓶时,不小心把瓶盖拉环拉断了,但她舍不得把药品扔掉,就用剪刀去撬瓶盖,结果把手弄伤了,缝了10多针。

刘祥华知道这件事后,买了水果和花,去医院看望那个护士,结果被骂得“狗血淋头”。回来后,他没有生气,第二天,他和团队开始不分昼夜地研究起拉环盖的缺点,最终,他们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易折盖”。

刘祥华说:“现在,医院护士只要用了‘千山药机’的易折盖,就不会愿意再用拉环盖。因为易折盖解决了拉环盖容易伤手等所有缺点,同时每个成本还降低了3分钱。”

那一顿大骂,让刘祥华在国内创立了5家专门生产这种易折盖的企业。

创新的甜头容易使人“上瘾”。从2002年到2011年,刘祥华执掌的“千山药机”,共研发出5款全国首创产品,申请了900多项专利,制定了3项行业标准,推动了中国大输液包装从玻璃瓶到塑料瓶,再到软袋、内封式软袋等一次又一次变革,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2011年5月,“千山药机”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

“创业,其实就是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现在,我带出来的这10多个股东,都成了富翁,是创业成就了我们。”5月14日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祥华如是说。

聊出来的“跨界”

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上市前都是细分行业的龙头,而细分行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刘祥华果断决定转型,以归零的心态重新出发,谋求第二次创业,在原有基础上延伸产品线和产业链。

其中,看起来跨度最大的转型,灵感迸发于一次随意的夜谈。

在一次会议期间,刘祥华与浏阳华冠出口花炮公司董事长卢松林同住一房,两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业界“大佬”,闲聊起来。

卢总“大吐苦水”:他所在的烟花行业主要靠人工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原材料易燃易爆,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招工很困难。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祥华想起,自己公司制造的自动化制药机械,与烟花自动化生产机械可能有相通之处,能否发明一种全自动化的烟花生产线?

他了解到,“千山药机”德国子公司收购的一家公司曾经做过烟花设备。刘祥华便邀请德国工程师来到中国,专程去浏阳实地调研考察,最终得出结论:跨界创新完全可以实现。

于是,看似不搭界的“千山药机”与华冠花炮牵起手来,历时一年多,成功研发出了全自动化组合烟花生产线。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统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