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统战网7月22日(记者 黄 梅)华容桃花山,地处湖南与湖北石首交界处,群峰耸立,山回路转,便于迂回作战。它上扼沙市、宜昌,下逼武汉、岳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3年,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桃花山抗日根据地,它是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也是湖南境内唯一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为了追溯敌后抗日烽火,7月10日,记者乘车来到群山叠翠的桃花山。一路爬山寻找抗战旧址,走访当地百姓,倾听华容县史志办工作人员易文的讲述,我们的记忆拉回到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史海钩沉】扬帆长江,向桃花山挺进
1943年春,日军集结数万部队,向素称鱼米之乡的洞庭湖畔发动疯狂进攻。为牵制日军南下的攻势和保卫重庆的安全,国民革命军七十三军暂五师奉命开赴华容,在华容、藕池河一带与日军展开生死搏斗和较量。
同年9月,中共湘鄂边特委负责人、公安县委书记张泽生根据中共南方局指示,北渡长江,在潜江县找到了新四军五师第三军分区和第十五旅的首长汇报了石首、公安、华容三县的抗日情况,并通过他们报告了鄂豫边区党委和第五师首长。边区党委决定:趁日军发动常德战役、后方相对空虚的有利时机,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扬帆长江,向桃花山进军。
当日,新四军五师第三军分区在湖北潜江熊口镇成立江南挺进支队,杨震东任支队长、张泽生任政委。几月后,江南挺进支队横渡长江,经过不断地收编扩容,同年12月1日到达桃花山并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极大鼓舞了群众,桃花山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抗战故事】建立根据地:像一把利剑插入敌人心脏
“华容县境内,桃花山、墨山两大山脉平行而生,敌后抗日根据地就建立在桃花山这一带。”采访出发前,为了让记者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战局,易文在一张空白的纸张上画了一个简易的地形图介绍起情况来。
记者一行随着桃花山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昔日的战火早已灰飞烟灭,只有零星的几处抗战旧址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那硝烟弥漫的情景。
桃花山上有一棵1700多年的银杏树,易文介绍说,这里就是当年治疗伤员的地方,不远处一栋破旧、无人居住的土屋便是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银杏树一带位于桃花山的腹地,抗战时期,也是根据地的核心腹地。70多年前,根据地军民利用周边四面环山的有利地形建立了一所战地医院,共有医疗服务人员20多人,在设备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指战员们疗伤、救治。
在东山镇光荣院,记者走访了82岁的易相胜老人。当年抗战时,他才10多岁,他家与战地医院只有1里路的距离,经常看到杨震东支队长到医院看望伤员。兵力紧张时,周边老百姓帮忙抬伤员,战斗激烈时,医院里护士紧缺,当地郎中、甚至接生婆也参加到救治中来,伤员最多的时候有三四十名。
57岁的易国敖世代居住在银杏树旁,从小他从父亲口中得知不少有关挺进支队抗日的故事,“新四军白天养精蓄锐,晚上步行偷袭日军。树旁有不少石洞,军队有时就驻扎在石洞里。”
据华容县史志办提供的资料显示,1943年至1945年期间,华容县开展防御战及游击战167次。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以游击战的方式在敌后与日伪军周旋,打了不少有名的战斗,其中较为著名的要数夜袭墨山铺。在《中国共产党华容历史》中较为详细记载了这次战斗的经过:日军对桃花山根据地不但在军事上疯狂扫荡,而且经济上也进行封锁,实行极其残酷的“三光”政策,将当地百姓的食盐、粮食抢劫一空,企图将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1944年1月24日,即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深夜,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支队长杨震东带领两个连的兵力,冒着纷纷大雪直奔墨山铺。
为防止新四军的袭击,日军在墨山铺周围修筑坚固的碉堡,架设铁丝网。杨震东率部到达后,发现一栋青砖瓦屋的洋房里堆满了日军抢来的各种货物,而洋行里的日军正在饮酒作乐,没有丝毫察觉。于是他下令部下用铁钳剪开铁丝网,撕开一大口子,几名战士先用匕首将哨兵放倒,然后埋伏在周围的战士纷纷响应。一阵枪林弹雨后,一举将敌军歼灭,缴获步枪20多支,子弹3000多发,及大批食盐、布匹、腊肉、香烟、火柴等物资。
这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迫使日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龟缩据点内,不敢轻举妄动。当地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情不自禁挥笔写了一副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桃花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像一把利剑插入敌人心脏,使日伪军深感不安。
【重忆历史】亲历者回忆:“吃碗腌菜也要给1毛钱!”
抗战期间,日军侵犯、流寇四起、土匪丛生,百姓痛苦不堪。自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驻扎后,其因严明的纪律和打击日伪军、保卫根据地的安全,受到了百姓的拥戴。
88岁的李玉楼是东山镇包家仓村人,他是村里唯一幸存的抗战亲历者。当年杨震东的部队就驻扎在他的家里,100多官兵将他家前后3排堂屋住得满满的。“部队过来时,我和一些乡亲们去接了。”虽年事已高,但聊起往事,李玉楼的记忆匣子倾泻而开。
1943年,日伪军进人包家仓村后,抓鸡杀狗,到处烧杀抢掠,眼看着日伪军快要逼进自己家门,李玉楼急中生智连忙赶到马圈,“啪”“啪”在两匹马身上各抽了一鞭,马便奔了出去。无奈牛、羊赶不动,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被日伪军掠走,此外家里的棉被等生活物资也被一卷而空。当时,村民只要见了日伪军,便如惊弓之鸟。
江南挺进支队驻扎下来后,一方面白天派战士去墨山铺日伪军据点侦察,等待机会进行偷袭;另一方面又到明碧山联系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抗日。为了保护根据地百姓的安全。支队长杨震东想了一个办法,在对面的山头用稻草做了一个信号靶,日伪军一来,靶子就被放倒,村民们便知日伪军即来,携儿带女地跑到山上躲起来。
挺进支队利用游击战不时地打击日伪军,提高战士们士气的同时,也为根据地军民抗日树立了信心。为了犒劳战士们,当地百姓杀鸡宰羊,均被他们婉拒了。“新四军平时到菜园摘菜都是给钱的,就是吃碗腌菜也要给1毛钱的!”部队严明的纪律给李玉楼老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挺进支队进驻农户后,探访家情,还帮助村民干农活,亲如一家。李玉楼因家里没有多余劳动力,一有空战士们就帮他挑水、砍柴,至今都让他十分感动。
1943年下半年的一天晚上,由李玉楼带路,挺进支队从村里出发前往铜溪庙,准备攻克日伪军据点,行军半途中,发现对面山上有日伪军,战士们立马端起枪进行射击,没想到对方火力猛,打伤了我方一名战士,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部队果断地向明碧山方向撤离。“别看战士们平时和颜悦色,一上战场,他们个个骁勇善战,一点都不怕死。”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李玉楼老人回忆起来,仿如昨日。
【民间奋战】军民同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桃花山抗日根据地形成后,抗日活动如火如荼,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普通百姓,积极支援抗日的故事不断涌现。
为了巩固政权,1943年10月中旬石公华县行政委员会成立,领导根据地内的各项建设,支援新四军作战。根据地内先后建立6个联乡办事处,为新四军输送新兵。据统计,1943年10月至1945年5月,输送新兵800多人。华容东山联乡办事处有步枪10多支,经常组织民兵进行射击和刺杀训练,先后向新四军输送新兵100多人。
1944年8月,石公华县行政委员会在大旺厂召开三县代表会议,成立了临时参议会,共产党、进步人士、开明绅士等汇聚一堂,商讨抗日救亡大事。石公华县行政委员会和县临时参议会建立后,不断地在根据地一带活动,开展减息减租斗争,发展生产,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支援新四军抗战。
地方武装建立后,积极配合新四军,打击日伪军,清剿土匪。1943年12月,土匪头子张金芝率领匪徒到板桥乡一带抢劫民财。杨震东率领挺进支队100余人赶到板桥乡,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出其不意地予以打击,活捉了张金芝,缴枪10余支。此外,江南挺进支队和地方武装在西来庵、庄家铺多次剿匪,维护了社会治安,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随着民主政权的建立和不断巩固,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至1945年春,江南挺进支队由原来的1个连扩建为5个连建制,有官兵1000余人。
根据地百姓的抗日热情也日渐高涨。青山水库(郑师庙)周边山林茂密,易文介绍说,这里曾是织袜厂,每月生产棉袜千余双,除满足江南挺进支队和地方武装用袜外,还支援了国军。
为补充武器弹药不足,江南挺进支队还在桃花山的跑马岭办起了兵工厂,主要制造拉筒手枪和子弹。这种手枪一次可装10发子弹,有较强的杀伤力。当地不少百姓主动进厂赶制枪支弹药,还帮助部队修理枪械,很受干部战士的欢迎。
【记忆难忘】百姓心声: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昔日战火已渐行渐远,但在80岁杨锡钦老人的心里,却埋下了刻骨铭心的痛。
杨锡钦是土生土长墨山人,小时候他亲眼目睹了日军入侵本地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3年农历二月初四清晨,平静的墨山小镇被一阵阵枪声划破了,听说日本鬼子来了,老街上的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走,哭喊声一片。“在逃亡的路上,父亲牵着我跑,我被鬼子的马蹄踏伤了脚。父亲只好背着他向湖边竹林里跑去,至今我右脚上还留下一块伤疤。”说话间,杨锡钦撩起裤脚给记者看这条跟随了他几十年的伤疤。
最让他深恶痛绝的是鬼子的惨无人道,村民李秋香被鬼子用辣椒粉洒在燃烧的香火上烤,然后将头部按在木桶上熏死;老乡刘复初双手被捆,再用竹签钉入手指……一幕幕鲜血淋漓的场面至今让他痛心疾首。“江南挺进支队当时在桃花山根据地狠狠地打击日军的事迹,当地百姓家喻户晓。”杨锡钦说,尽管那时他年纪小,但对新四军是无比崇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但侵占华容的日军仍垂死挣扎,从县城调集日伪军180多人从墨山铺迂回到岳阳县边境,进入佛寺坳附近,再次对桃花山根据地发动“扫荡”。挺进支队时任支队长郑怀远得知情报后,立即率领5个连的兵力发起猛烈攻击,打死打伤日军60余人,缴枪50余支、子弹5000余发和一批其他军用物资,再次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
杨锡钦笑道,有一个画面让他感到扬眉吐气、终生难忘,“侵占桃花山的日军是在正式宣布投降的20多天后才撤离,他们垂头丧气地走在街上,灰溜溜的,小孩可以随意揪他们的耳朵,拍打他们的头。”
聊起这些抗战历史,杨锡钦老人记忆犹新。采访结束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中国人的子孙后代,千万不能忘记这血海深仇。要立志保家卫国,抵御外来侵略,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来源:三湘统战网
作者:黄 梅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