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绽放三湘大地。湖南56个民族成份齐全,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均分布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668.5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0.06%。
近年来,湖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走进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民族团结发展新风扑面而来,宽阔的马路、漂亮的楼房和点缀其间的红色元素共同构成一幅小康新村和谐画卷。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故事发生地沙洲村考察。
沙洲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向群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村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历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听取民族工作汇报,就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将民族工作纳入省委巡视、乡村振兴、综治考评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推动民族工作部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整合融入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省、市、县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归口统战部领导的大统战格局。组织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海外力量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发挥民委委员单位作用,共投入20多亿元的项目建设资金,支持1州7县自治地方开展逢十庆典活动。
“十三五”时期,我省把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纳入全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内容,定期举办相关培训班,有力提升党员干部政策水平和综合能力。出台相关工作规划、落实民族地区人才支持政策,做好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卫生等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我省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12月6日,张吉怀高铁开通,为湘西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插上腾飞的翅膀。这是我省着力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我省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南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文件,谋划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产业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重点推进民族地区农林产品加工、文化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特色工业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民族地区12条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打造以“生态、安全、有机”为内涵的湘西地区“潇湘”茶区域公共品牌。民族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日臻完善,内生发展动力与能力日益增强。
创新帮扶模式,完善帮扶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进扶贫劳务协作试点,出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的“十条意见”,形成十八洞村等一批产业扶贫新模式;组织省内发展基础较好的七地市对口帮扶自治州七县;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深入民族地区开展“万企帮万村”“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等活动,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此外,我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打通民族地区对内对外联系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构建完善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全省已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车、组组通硬化路。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下达120亿元省级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民族地区新增各级各类学校282所,在全省新增中占比35.3%。
“十三五”末,我省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GDP总量比2015年增长30.22%。民族地区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民族地区如期实现脱贫,迎来历史性变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携手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太精彩了,太震撼了。”9月6日,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创作演出的现代花鼓戏《桃花烟雨》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成功演出。该剧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再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故事,全方位展示湖南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成就。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我省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十三五”时期,我省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民族地区公共文化阵地网络全面覆盖,形成“省市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格局。
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打造吉首“鼓文化节”、凤凰苗族银饰节等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设立“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工程;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展演展示会,推动民族文旅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湖南卷》编纂工作,挖掘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体育事业。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依托人文景观、民族节庆活动、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宣传教育,打造了“枫林花海民族团结示范园”,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目前,全省共成功创建39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99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9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此外,制作《石榴花开》民族专题片、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电影《十八洞村》、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等优秀文艺作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全省高校各族学生“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演讲比赛等宣传品牌,引导各族群众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在三湘四水的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昂首阔步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目标迈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佳俊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