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治理使得“水下荒漠”蝶变“水下森林”。徐钢 摄
12.4万亩的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由于无序养殖,它曾一度戴上水质劣V类的“黑帽子”。
为还大通湖一湖碧水,湖南益阳市与大通湖区围绕“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在大通湖流域打响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型养殖退出和生态修复等7大攻坚战。大通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在这场“大湖保卫战”中,民主监督力量从未缺席。各民主党派益阳市委会均成立由主委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年初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带队赴县市(区)开展调研监督,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向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政府提供可操作性意见建议几十条。
民建益阳市委会出台《对口南县大通湖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实施方案》,围绕乡镇污水处理管网升级改造、农业面源污染、绿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开展多次专题调研,调研了10余个市县区政府部门、逾十家企业,其向南县、大通湖反馈的监督情况及意见建议得到区县领导高度重视与积极反馈,推动问题解决。
相关专家建议农户将临湖精养鱼塘改种水草,打造“水草+大闸蟹”“水草+小龙虾”生态种养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综合治理与经济效益“共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稻虾套养已成为大通湖流域绿色支柱产业。
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3年上半年,大通湖水质由劣V类提升为Ⅳ类;沿湖植被带65%得到修复,湖内水生植物达17种。
2022年,益阳市33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7%,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南洞庭湖首次达Ⅲ类水质。
来源:中国新闻社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