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怀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各类节庆活动为桥梁和纽带,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五溪大地绚烂绽放。
今年春节期间,怀化紧扣“福地怀化·温暖季”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千年古村的非遗展演到湘黔边界的民俗竞技,从雪峰山巅的登高祈福到古城街巷的国潮体验,各族群众在共赏民俗、共游山水、共品年味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市上下呈现出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情感相亲的浓厚氛围。
民俗搭台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新晃侗族自治县鼟锣大赛开锣。
大年初一的中方县荆坪古村,锣鼓声惊醒了沉睡的青石板路。由本村8名6至10岁小朋友组成的“萌娃舞狮队”顶着彩狮头腾跃翻飞,一招一式有模有样,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欢呼声喝彩声不断。村民潘强连连赞叹:“村里的年味越来越浓,孩子们舞的是传统,更是未来的希望。”
在村里潘氏祠堂的古戏台上,高腔老戏《大审白玉霜》精彩上演,演员们唱念做打、尽显功力,台下观众掌声雷动。这场经典剧目与古村青砖黛瓦交相辉映,让游客在戏曲程式的一招一式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百里外的新晃侗族自治县,湘黔边界的鼟锣声震彻云霄。来自湖南和贵州的37支鼟锣队伍同台竞技、尽显风采。“鼟锣”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湘黔边界最受欢迎的打击乐器,更是两地群众情感交融的“共同语言”。
“这次来参赛就是想来交流学习,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也经常到学校开展鼟锣培训,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喜欢鼟锣,让这一传统能代代相传。”来自贵州省天柱县坪地镇韵动乾坤锣鼓队的康厚生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春节期间,怀化做活“非遗+旅游”深度融合文章,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让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多彩活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靖州冬季“村晚”暨“大美地笋·乐庆苗年”活动现场。
“希望大家多来了解我们的苗侗文化!”正月初二,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新厂镇地交村,一场“苗侗团结一家亲”新春联欢会正热闹上演,200余名苗侗同胞欢聚一堂,看歌舞表演,参加趣味赛事,共庆新春佳节。
除了精彩的文艺表演,现场还设置了拔河比赛,参赛成员分成4队进行角逐。伴随着一声哨响,比赛双方队员紧握长绳,齐心协力向后拉拽。现场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以竞技凝聚发展共识,生动诠释“苗侗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我们地交村一直很注重民族团结,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能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又能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地交村党支部书记辛春梅表示。
正月初五,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两百余名跑步爱好者齐聚一堂,共赴祈福,体验新年“步步登高”。“此次登山活动不仅是一次体能挑战,更是一次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跑友们在运动中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同时也通过活动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跑步协会会长向忠良说。
正月十五元宵节,会同县举办“巳巳如意闹元宵”活动,会同县五大主会场——图书馆广场、工业园区、全民健身中心、一中、三中,汇聚了24支舞龙队伍、1000余名表演者,共同为全县市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俗文化盛宴。
从正月初一至十五,从大街小巷到各个场馆,从城市到乡村,在怀化,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新春活动轮番上演,好戏连台、精彩不断,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让各族群众在互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文旅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洪江古商城“元宵喜送龙”活动。
在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文旅与农创巧妙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稻香市集”上,移动摊位有序排列,农创咖啡、米浆粑粑等特色产品成为新晋网红;火宫殿门前,臭豆腐、糖油粑粑、葱油饼等特色美食散发诱人香气,游客们迫不及待地品尝。
在黔阳古城,身着飞鱼服的NPC穿街巡游,与游客热情互动;古城内的汉服妆造店前排起了10米长队,游客们迫不及待地换上精美的汉服,沉浸式体验古风韵味。
在靖州大美飞山里售楼部的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区,飞山剪纸、苗族织锦、四乡歌等各类传统技艺令人目不暇接,市民、游客们零距离体验,收获满满。
在位于中方县的怀化野生动植物园,游客们不仅能与可爱的动物们近距离接触,还有“财神送礼”“非遗表演闹新春”“冰雪世界”等活动,感受传统年味与现代欢乐的融合。此外,该县还将持续推出了“图文两馆文化迎新年”“乡村旅游纳福气”等众多节庆文旅活动,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助力文旅市场持续火热。
春节的怀化,如同一幅流动的民族团结画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正为怀化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凝聚起新一年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来源:怀化市委统战部
作者:李金欣 龙彬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