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统战人·同心力丨陈登斌:民办教育路上的诗与远方

来源:红网 作者: 李兵 朱丽萍 李丹 编辑:戴桢 2023-11-13 07:21:4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过程中,湖南注重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开发蕴藏在统一战线中的人才、智力资源,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统一战线服务大局能力。

省委统战部联合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统战人·同心力》栏目,聚焦全省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用笔墨和镜头讲述他们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的精彩故事和丰硕成果。

0.jpg

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监事长、湖南信息学院董事长陈登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兵 朱丽萍 李丹 通讯员 符谦 张国强 长沙报道

26年前,湖南信息专修学院(湖南信息学院前身)成立时,只有300来名学生;26年后,历经了3次搬迁的学校,完成了从专修到专科再到本科的三级跳……

1.jpg

湖南信息学院生态化校园美如画。

作为“中国高校最美校园”之一,湖南信息学院坐落于长沙城北,这里五湖五园五桥五广场相映成趣,润物无声般陶冶学子的品格与情操;这里是湖南省首批5G校园建设高校,拥有最先进的多屏多媒体智慧教室,像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激发学子的开拓进取精神;这里还有麦当劳、瑞幸咖啡、天猫超市等新潮元素,人性化满足学生们的美好需求。

这座花园之校、生态之校的建设背后离不开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监事长、湖南信息学院董事长陈登斌这位师德如光的领路人。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他眼里满是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这一坚持就是26年。

5.jpg

智者总能捕捉到时代的机遇。

怀揣“教育梦”

创办湖南信息学院

“弱国和强国的区别在哪里?最终是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

办一所有质量、有水平、有担当、有情怀的学校,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是陈登斌办学的初衷。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20多岁的陈登斌带着300元现金,三套衣服,放弃“铁饭碗”,南下开办了一个较大规模的信息产业公司,不仅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创业的经验,练就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1992年,陈登斌回长沙招聘,却因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不多而颇为烦恼。

他发现,高考人数井喷式发展,而我国民办教育才刚刚起步,“那时候湖南考生规模和现在差不多,但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太匹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尤以信息人才最为缺乏。”

有感于此,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投身民办教育。1997年,国务院出台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对民办教育来说,无疑是翻开新篇章的重要节点。乘着这股东风,1997年12月28日,湖南信息专修学院(湖南信息学院前身)正式挂牌成立,当年便招了300多名学生。

2.jpg

陈登斌对学校的每项工作都亲自过问,在他看来,严格的管理是送给老师、学生和家长最好的礼物。

开学典礼上,陈登斌激动不已:“我们学校虽然小,但我相信,再过10年或者20年,一定会办成万人大学。”

学校成立以来的26年里,陈登斌几乎把所有时间、精力、财力都倾注给了学校。在陈登斌看来,教育是一种责任,必须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教育是一种使命,必须时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铿锵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便是他投身教育的不懈追求。

三次搬迁三大跨越

走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路线

三次搬迁,四次扩建,建成中国高校最美校园之一;三次升级,三大跨越,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22.jpg

湖南信息学院发展每一步都踩在改革的节奏上。

陈登斌说,湖南信息学院发展的每一个脚步,每一次变迁,每一次跃升,都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印证与缩影。

学校最初校址在长沙市张公岭,校舍全是租来的;后搬迁至马坡岭,2003年因长沙市规划在马坡岭校区内修一条路,学校需要再次搬迁。

当时摆在陈登斌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带上办学几年留下的积蓄,急流勇退;要么征地建校,重建一所学校。

也就在这时,陈登斌萌发了申请创办高职院校的念头,因为校园是租赁的,这一申请被一票否决。

有人劝陈登斌:“留着钱享清福吧,还办什么大学,办教育是最辛苦的事。”

“当时学校已有资产3000多万元,如果不办学,我后半辈子也很好过,但我不甘心半途而废。”陈登斌说,更让他放不下的是,学校一旦停办,2000多名学生将终止学业,给学生、老师和社会带来的伤害无法估计。

4.jpg

陈登斌一直坚信,民办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发展与规范并行。

陈登斌下定决心,不仅要办,而且要办一流的学校。“坚定办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也是那时候确立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投入1亿多元建设的教学楼、学生公寓等20多栋校舍,在半年多时间里拔地而起。

此后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政策,学校一路凯歌。2004年,学校升格为专科,获得了独立颁发国家学历大专文凭资格。

2014年,教育部明确,将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作为刚升格的本科院校,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走一条大家都没走过的路。”陈登斌谋划长远,坚定走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路线。

6.jpg

学校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专业+互联网+大数据”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陈登斌在人才培养上全面发力,不仅构建起“专业+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起,投入数亿元资金持续推进“11255”“13355”人才强校工程,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务实进取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打造了以与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共建的北斗卫星开放实验室为引领,以1000多家校企合作企业为支撑,以中央、省、市支持建设的200多个实验(训)室(中心)和基地为依托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动校校、校企、校政、校地合作共赢。

7.jpg

形成了校校、校政、校企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学校已培养了7万多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而今,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已席卷而来,意味着需要一大批信息技术、数字化人才。“这对我校而言,又是一次重大发展机遇。”谈及未来,陈登斌话语中信心满满。

爱心助学1亿元

百次调研心系万千学子

2009年,全省教育基金会发起对全省2万多名癌症乡村教师的帮扶活动,湖南信息学院先后捐赠300多万元;

2010年以来,湖南信息学院持续开办11期“民盟·同心班”,精准帮扶10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实现就业,为1000多个家庭摆脱贫困、增添动力……

近26年的教育生涯,陈登斌感恩党和政府给予的支持与关怀,先后筹集近1亿元资助了1万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为1万多个家庭注入“造血”新动能。

8.jpg

陈登斌与莘莘学子留影。

“扶贫要先扶智,扶智的关键就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作为省政协委员,陈登斌始终关注民办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针对教育扶贫等提案大部分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与之同时,陈登斌也常常在履职过程中思考,如何立足于自身优势,为农村教育发展出一份力。

2021年9月18日,湖南澧县六中塑胶运动场竣工,这意味着澧县六中的孩子们再也不需要在尘土飞扬的泥土操场上奔跑。

这件实事源于陈登斌的一次调研。他发现,澧县六中竟没有一个像样的运动场,类似的学校还有很多。陈登斌立即与湖南优冠体育材料有限公司一起为澧县六中捐赠现金100万元以及塑胶运动场原材料。“当学生们在塑胶运动场上打球、奔跑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洋溢着微笑。”陈登斌说。

一生只做一件事,立德树人师者心。在教育报国路上,陈登斌始终保持着那股为人治学的“天真劲儿”,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满腔热血。

9.jpg

亦师亦友,他用心陪伴学生成长,不知不觉已经走过26载。

“当我老了,我只想在湖南信息学院的绿水青山间徜徉,在学校的恢弘建筑旁漫步,在学生的明朗笑声里沉醉,在学校的如烟往事上追忆,在学校的点点滴滴中感动。”陈登斌说。

来源:红网

作者: 李兵 朱丽萍 李丹

编辑:戴桢

本文链接:https://tz.rednet.cn/content/646755/56/132525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统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