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过程中,湖南注重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开发蕴藏在统一战线中的人才、智力资源,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统一战线服务大局能力。
省委统战部联合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统战人·同心力》栏目,聚焦全省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用笔墨和镜头讲述他们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的精彩故事和丰硕成果。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兵 朱丽萍 李丹 通讯员 符谦 张国强 长沙报道
前几日看到一句话“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个人,无党派人士、中国五矿集团金属矿产领域首席科学家陈雯。
第一眼见到陈雯,她一身整洁的工作服,搭配一双帆布鞋,留了个蓬蓬头,唯有在讲述专业领域的内容时,才能将她和矿业联系在一起。
她是我国著名的选矿专家,丰富和发展了铁矿选矿基础理论,解决了赤铁矿与含铁硅酸盐分离、菱/褐铁矿磁化焙烧等系列世界性难题,为我国钢铁粮仓“量”的保障和“质”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块块成分复杂的矿石,到了陈雯的手中,摇身一变,就成了有价的铁、稀土、钛、铌、钴、镍……她就像一个“魔术师”,把平平无奇的石头“点石成金”。
与矿结缘
立志做工业“种粮人”
出生于“两弹一星”研发地的陈雯,从小就对科学耳濡目染,与“矿”结缘也是那么顺其自然。
“考上东北大学后,我选择了选矿专业,那时起,专业的自豪感就深深地‘烙印’在我心头。”陈雯回忆,老师们经常讲“钢铁是工业的骨架,而矿业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一个国家要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就要炼更多的钢,炼好钢。
我国钢铁年消耗量占金属消耗总量的95%,每炼一吨钢要消耗1.6—1.7吨铁矿石,“就好比工业需要更多的‘粮食’,而我们就是‘种粮人’”。
1986年,大学毕业的陈雯如愿来到长沙矿冶院工作。
从此她戴上了安全帽、防尘口罩、塑胶手套,穿梭于十大钢铁公司、五大矿产基地,每年200多天工作在矿山企业生产一线,工作足迹遍布全国2/3以上的大中型铁矿山及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尽快掌握浮选方法,陈雯深入矿山向一流的磨矿工、浮选工学习技术;为了能总结出精矿品位和加药量之间的规律,她每天跑去化验室了解分析结果,问题接二连三出现,又一个一个被解决;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
“把书本的理论和一线生产技术结合起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受用至今。”而这些经历,也成为她日后科研成果转化高的“秘诀”。
2000年2月,在甘肃柳园攻关铁精矿中降硫项目时,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磁黄铁矿易泥化、易氧化等问题,陈雯与选矿工人同吃住、同进退,连续4个月,每天从早上5点到晚上12点都“混”在生产车间工作,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去办公室的住处睡一觉。
“我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生产结果,如果昨晚睡前安排实施的技术结果是好的,那天的早饭就能吃下一碗粥、半个馒头;要是结果不如人意,当天的早餐就会剩下一大半。”陈雯说。
皇天不负有心人,陈雯团队不断优化流程、修改设备、解决操作问题,成为迄今为止在生产实践中将该类型铁精矿中硫含量降到0.1%以下的唯一团队,帮助了一个即将关停的选矿厂“起死回生”,不仅恢复生产,还实现了盈利1000多万元/年。
变废为宝
呆矿变身“聚宝盆”
“选矿工作就像中医把脉,根据不同的病人下不同的药,分析‘病理’,给出‘诊疗’方案。”陈雯说,每一个矿都有自己的特点,开发工艺都要量身定制,既要确保矿的质量,又要确保选矿效率达到最优解。
把“呆矿”变“富矿”,是陈雯认为最有成就感的事,其中菱铁矿是最富挑战的项目之一。
我国菱铁矿、褐铁矿资源较为丰富,储量居世界前列,其中陕西大西沟菱铁矿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上亿吨的典型菱铁矿矿床,储量3.2亿吨,因矿种复杂难选等原因,50多年一直未能开发利用。
“这类矿最主要的选矿方法是先焙烧,将菱铁矿、褐铁矿变成好选的磁铁矿再分选,但成熟应用的竖炉焙烧方法只能烧块矿,占总量30%—40%的粉矿没法利用,这就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回收率低。”陈雯一语道出了明明坐拥矿山,不能物尽其用的缘由。
这个行业无数前辈穷其一生致力于想解决的问题,也成为了她当时默默努力的方向。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陈雯带领团队下“笨功夫”,抽丝剥茧的把菱铁矿、褐铁矿磁化焙烧原理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方法手段等系列问题一一剖析清楚,问题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
抓住问题的关键,陈雯带领团队通过改变主体设备结构、开发多通道燃烧器等在回转窑内构建适宜温度场、气氛场和气流场,最终解决了制约菱铁矿磁化焙烧工业生产的卡脖子问题。
“这就好比煮好一锅饭,没有相对应的器皿怎么办?那我们就研制出满足工艺流程的高压锅,许多‘国之重器’也是这样诞生的。”陈雯解释说。
2006年,陕西大西沟建成年处理90万吨回转窑磁化焙烧——选矿生产厂,首次实现了我国菱褐铁矿大规模连续工业生产,将铁矿石资源利用率提高了40%-50%个百分点,铁回收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能耗降低30%。
技术创新的突破,并没有让陈雯及团队停下脚步,她力求寻得最优解。
于是,陈雯在导师的带领下,又开展闪速焙烧技术与装备开发,解决了大型化、易操作、节能等一系列问题。
2016年,随着湖北黄梅年产量60万吨的生产厂拔地而起,几十亿吨菱铁矿、褐铁矿、微细粒赤铁矿得以开发利用,为我国近200亿吨复杂难选矿的高效低耗开发利用奠定技术基础。
履职尽责
荣誉背后更是责任
在陈雯的办公室收藏着许多“矿石”,这些是她的科研成果,每一颗都象征着荣誉勋章,闪闪发光。
“和陈雯老师合影最多的背景,是矿山。”这是学生对她的评价。她解决了一系列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装备开发到工程集成方面的难题,切实提高铁回收率,多项成果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科研项目“苛刻”要求的同时,是陈雯对科研研究的执着投入。工作37年来,陈雯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科技项目50余项,等等。
不仅如此,作为长沙矿冶研究院知联会会长,陈雯积极参与参政议政调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她组织知联会赴花垣县等地开展科技扶贫技术交流,为促进地方经济提质增效作出了应有贡献。
依托“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工作室”,她牵头承担《双碳目标下长沙矿冶院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湖南省矿山涌水、尾矿渗漏液污染摸底调查、对策建议》等课题,深入衡阳、郴州、湘西等地开展政策和实地调研,形成了实现碳减排、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的相关报告,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需求是我的终身奋斗目标。”如今,陈雯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从事黑色金属铁、锰、铬和铁基共伴生关键战略金属稀土、铌、萤石、钒、钛、钴、镍等为特色的关键金属综合利用两大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高效低成本清洁利用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
时光不止,步履不停。在“点石成金”的道路上,陈雯这位“矿工”始终勇毅前行,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来源:红网
作者:李兵 朱丽萍 李丹
编辑:戴桢
本文为统战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