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容 通讯员 符谦 长沙报道
岳阳张谷英村,开设特别的“春节村晚”节目,以乡土文艺表演为载体,展现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力;
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湖南展区,市民对投壶、滩头年画制作等湖湘年俗活动兴致浓厚,在体验中传递“三湘四水向中华”的融合理念;
湘西州,精美的土家族银饰、别致的吊脚楼工艺受游客青睐,用文旅融合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图景……
近年来,湖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着力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以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两个纳入”为重点,推动各级各部门把民族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注重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先导支撑作用,实施“三湘石榴红”工程,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增强“三个意识”,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广泛凝聚思想共识。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完善地方性民族政策法规体系,将民族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内容,面向各族群众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方向坚定、目标明确、举措扎实,三湘大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文化铸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一部中国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湖南扎实做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整理工作,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湖南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湖南卷》编纂,用历史事实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确保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同时,依托“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等各类文博场馆、历史文化景点,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体验基地和旅游路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类群众性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制作电影《十八洞村》、歌剧《半条红军被》、口述史《八千湘女上天山》等一批民族团结题材宣传作品,推出《石榴花开》《于青山绿水间》等系列民族题材纪录片,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今年春节,湖南各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非遗传承将传统年俗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全民盛会,以春节为支点,凝聚起各民族情感共通、发展共进、未来共筑的精神力量。
类似的工作实践,比比皆是。三湘大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聚焦共同富裕,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
幸福共富路上,民族乡村不掉队。湖南围绕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三湘石榴红”振兴工程,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湘西地区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意见》《湖南省民族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
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资金的使用管理,不断支持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开展共同现代化试点、和美村寨建设等工作,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开展“三湘石榴红·同心促发展”行动,积极探索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截至去年底,全省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7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9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36个。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团结之花在三湘大地巡礼绽放。
石榴红,民族亲。三湘大地上,各民族肩并着肩,正在共创美好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刘容 符谦
编辑:李璐
本文为统战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