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华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继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璐 通讯员 章涌 长沙报道
当千年资福窑的陶火重新照亮宁乡的山谷,当华程建设的脚手架托举起城市的天际线,当600万元公益捐款化作寒门学子的录取通知书,三件看似无关的事,却串联起同一个名字——潘继斌。
他是文化传承的守夜人,用 8000万重建古窑对抗岁月侵蚀;是工匠精神的锻造师,让建筑湘军的技艺在国家级赛事中摘金夺银;是乡土中国的反哺者,以“善睦居”的家风叩响乡村振兴的大门。
“不能让千年窑火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熄灭”
2021年盛夏,宁乡市资福镇那片荒草丛生的古窑遗址上,推土机的轰鸣声惊醒了沉睡十年的龙窑。
面对亲朋好友的反对,潘继斌站在宋代陶片散落的土地上掷地有声,“不能让千年窑火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熄灭” 。
这个决定源于他在市人大代表履职时的敏锐洞察——当乡村振兴战略与千年陶文化相遇,文旅融合的火花便已在他心里点燃。
潘继斌的重建之路堪比考古发掘:为还原宋代“龙窑”依山而建的规制,他带着团队踏遍江西、浙江古窑遗址,将收集的378片历代陶片制成标本;为破解传统制陶技艺失传难题,他以年薪30万礼聘国家级陶艺大师驻场,在非遗工坊培养出12名年轻匠人。
2023年5月开园当日,当第一炉“福窑红”陶器出窑时,72岁的老陶工李建国泪流满面,“这火,断了十年,老潘让它续上了”。
如今的资福窑已成为AAA级景区,40万游客踏访的足迹里,藏着他“让文物活起来”的初心。
从脚手架到人生坐标系
出生于1966年的潘继斌,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也是一名有着36年党龄的中共党员。
1989年入党那天,还在建筑工地上施工的他在日记本写下:“要让每堵墙都站成良心的模样。”这种信念贯穿了他创办湖南华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来的每一个项目。
在宁乡经开区厂房建设中,他独创“三三制质检法”:每道工序由施工员、监理、业主三方签字,每个隐蔽工程留存三维影像,每个项目设立十年质量保证金。
这种近乎严苛的标准,让华程建设连续9年通过国际管理体系认证,更培育出“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周科明、“全国技术能手”缪志豪等行业标杆。
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工程事故,潘继斌宁愿自己承担损失,也选择主动返工。
他常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们要做时间的质检员。”如今,华程建设已从注册资本50万元的小作坊,成长为净资产3亿元、年纳税近3000万元的建筑湘军代表。
"企业做大了,就是社会的公器"
资福镇合星村的“善睦居”门楣下,刻着潘继斌手书的“穷不忘根,富不忘本”。这个由他出资300万元修建的四合院,不仅是家族团聚之所,更成为村民议事的“道德讲堂”。
二十年来,潘继斌累计捐资60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为15户困难群众新建住房时,他坚持“厨卫标准化、门窗保温化”;资助困难学生时,他要求“不仅给学费,还要带他们看外面的世界”;抗洪抢险时,他率队坚守沩水堤岸72小时,肩扛沙袋的身影被村民拍成抖音 “最硬核企业家”。
在资福窑二期规划中,他划出30亩地建设“窑工之家”,为周边村民提供陶艺培训和就业岗位。
通过“景区+农户”模式,周边28家农家乐接入景区订餐系统,村民制作的土陶纪念品年销售额超200万元。“企业做大了,就是社会的公器。”这句朴实的认知,是镌刻在他生命里的深深烙印。
谈及公益初心,他指向办公室墙上的一张老照片——十几岁的他背着铺盖卷走出资福镇时,村口老窑工塞给他一块暖手陶砖。“那块砖让我记住了温暖,也让我懂得了反哺。”
在潘继斌的办公桌上,始终摆着两样物品:一枚入党纪念章,一块资福窑出土的宋代陶片。一个代表信仰初心,一个承载文化使命。
从建筑到文旅,从事业到公益,潘继斌的人生轨迹恰似资福窑的龙窑弧线——向上攀升时不忘扎根土地,向下沉潜时始终望向星空。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用责任担当烧制的“人生陶片”,正被时代的窑火煅烧得愈发厚重。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章涌
编辑:陈霸
本文为统战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