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兵 报道
3月5日上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
延续了过去几年的框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更加精炼简洁,数据更加直观翔实,报告字里行间洋溢着务实奋进,让社会各界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细读报告,报告中涉及的民营经济、提振消费等诸多内容,引起湖南统一战线成员的热烈讨论,那么,他们从中读到了什么?
读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共识
读完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连用了16个字概括: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国发展,未来可期。
具体来看: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去年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科技发展持续创新,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这一组组数字展示出中国经济发展脚踏实地、扎实有力。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清晰地看到了目前的问题,把问题谈得深,谈得透,看得准,为未来发展注入了信心,吹响了发展的号角。
潘碧灵说,2024年工作成果来之不易,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国人民的团结奋进。他表示,要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以实际行动展现担当作为,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
作为高校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尹双凤说,看到中国在教育、科技、人才上的创新性和包容性,也深刻认识到,在人工智能从技术研发迈向产业落地的进程中,高校必须加速推进学科体系战略性重构,构建起产学研用贯通的人才培养闭环,让高校成为孕育AI顶尖人才的“苗圃”、赋能产业创新的“引擎”,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更强大支撑。
读出了对凸显提振消费的重视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今年工作的十大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的经济工作任务之首。
全国人大代表戴茵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消费提振经济给予了相当大程度的重视。赤字规模同比增39%,同时保持货币流动性充裕,在宏观政策推动资金资源“投资于人”等,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有望促进2025年经济升温,消费上涨。
“报告强调要及早出台政策,而且政策要给足给准,要强化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制度机制。”戴茵表示,“提振经济的最大保障就是信心,只有在政府能作为、合法作为的前提下,市场消费才会给予积极响应。”
“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消费作为经济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既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湖南省美协副主席舒勇认为,通过激活消费需求,可以带动生产、优化分配、促进交换,形成供需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经济循环的畅通和高效运行。
如今,消费需求正从“量”向“质”转变。舒勇认为,要顺应这一趋势,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如绿色消费、数字消费、服务消费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推动传统消费品更新换代,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品牌竞争力,激发消费潜力。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经济等领域,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消费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读出了坚定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
作为民营企业家和消费行业的从业者,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这一部署尤其关注。他认为。这一举措既是惠民生的务实安排,更是激活经济动能的关键一招。
为此,他心中有了方向。他说,接下来会从技术创新攻坚、智能制造升级、产业生态重构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消费者需求为研发原点,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培育 "品质 + 创新" 双轮驱动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 "弯道超车" 向 "直道领跑" 的跨越;同时,以诚信经营打破 "极致性价比" 与 "内卷式竞争" 的恶性循环,整合行业资源推动产业品质化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体验,为增进民生福祉贡献企业力量。
现场聆听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珍酒李渡集团有限公司CEO兼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总裁颜涛坦言,最大的感受是信心更足了。
他说,报告强调“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这增强了民营企业的信心和决心。报告还提到,“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颜涛表示,这为广大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及时雨”,必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2025年GDP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稳’的态势越发明显,‘进’的步伐坚实有力。”在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衡阳市委会副主委、南华大学药学院院长王震看来,这一政策基调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激活民营经济,形成我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在稳增长、稳就业中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李兵
编辑:李璐
本文为统战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